一、成立背景:
公共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原“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始于我所微量元素硒的研究,成立迄今已有30多年。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科研小分队”采用微量元素硒预防克山病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被世界知名微量元素专家Dr.Mertz认为是研究硒的第三个里程碑,也为国际营养学界确立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供了主要依据。此项成果促成1984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作用"的国际研讨会,并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Schwarz奖。我所在微量元素硒的研究中不断积累资料和培养人才,以此为基础所里设立了微量元素营养研究室。1987年9月经专家论证,原卫生部审核批准后,更是进一步设立“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并由原卫生部投资50万人民币进行实验室建设,于1988年11月对外开放。
本实验室目前依托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在中心及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建设有了长足进步。由于近些年在蛋白质、能量、多种微量营养素、及膳食营养健康与慢性病防控等方面都有了更多地拓展和创新。因此,原“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名称已不能涵盖该重点实验室已开展及亟待开展的工作,并进而制约了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为加强我国营养与健康基础与应用研究力量,进一步促进和保持我国在营养学科某些领域内的领先水平,并推动我国营养与健康研究全面跻身国际前沿。2024年2月已更名为“公共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更名后的重点实验室可更好地服务于“大健康”理念,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
二、运行现状:
实验室主任:第一任主任陈孝曙(1987-1996);第二任主任杨晓光(1996-2021);第三任主任丁钢强(2021-今)。
实验室定位:聚焦人体营养与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相应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1)中国居民营养素需要量;(2)营养素和食物活性成分生物学功能及机制;(3)膳食营养与相关重大疾病;(4)人群营养评估与改善关键技术。 每年都会围绕上述研究方向,产出相应的代表性成果,并形成上报给国家卫健委的年度报告。每五年还需要进行一次评估,“十三五”评估结果为“良好”。
实验室固定人员:实验室核心人员50人,均为高级职称(研究员26人,副研究员24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0人。
实验室青年PI:2022年和2023年开展两批青年学术带头人选拔,目前聚焦4个研究方向,共有11名青年学术带头人。
实验室开放课题:为深入贯彻重点实验室所倡导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原则,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实验设施与科研资源的共享、强化实验室对外的交流合作,从而推动我国微量营养素营养研究及原始创新,努力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高水平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基地。为此,重点实验室特设开放课题。2016年首次设立2项开放课题;从2022年开始每年固定资助开放课题,2022年资助8项,2023年资助5项,2024年资助12项,2025年资助9项。
运行机制:围绕本单位工作职责,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确保了各项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具体由重点实验室秘书处负责协调全所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工作,落实推进实验室主任和“建设与运行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科教处负责科研管理、财务处负责经费管理审核、人事处负责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条件服务处负责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所办负责实验室大型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实验室固定人员和青年PI分布在四个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实验室定位和本单位工作职责开展科研工作。每年召开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学委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