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6-23月龄儿童营养状况监测(2015-2016年)结果显示——
生命最初1000天是生命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期,虽然短暂,但影响长久。在这一关键的发育时期,营养不良不仅具有即时的后果,而且有着长期的后果。前者包括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以及体格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迟缓,后者包括智能的受损、工作能力和生殖能力的损害以及慢性病危险的增加,而且,在婴儿和早期儿童时期的生长迟缓和与贫血伴随的认知能力的缺损是不可逆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减少。但是,儿童的营养改善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1990—2010年的食物营养监测系统得到的数据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大幅度下降,而贫困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仍处高位。有个现象尤其引人关注,1990—2010年,5岁以下儿童所有年龄组的生长迟缓率持续下降,但6个月以后儿童生长迟缓率仍居高位。以2008年为例,农村6个月以上儿童的低体重率为5%—8%,而生长迟缓率在12—24个月时高达14%—17%,贫困农村则达20%以上,并且一直持续到5岁,居高不下。
婴幼儿贫血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儿童贫血率并未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快速降低。10年来,我国2岁以下儿童贫血率降低缓慢。2000—2005年间,数字开始略有降低,但仅限于1岁以内的婴儿(2002年以后改善幅度较大),贫血率仍处于高位。其中,农村6个月以下婴儿的贫血率,2005年都还在20%;农村6—12月龄婴幼儿的贫血率2008年仍达34%。2010年,农村6—12月龄儿童贫血率略有降低,但仍具有中度公共卫生意义;城市虽与农村略有差别,也仍具有接近中度公共卫生意义。
究其原因,是农村婴幼儿辅食质量太差。
母乳是婴儿出生早期最佳的营养来源,而对于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单一母乳喂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其能量以及营养素的需求,必须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也就是添加辅食。而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村地区,诸如米汤、面片儿、糊糊等往往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主要食物,蛋白质不够,能量密度也低。
“营养包”,是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第一任院长陈春明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营养学家团队,坚持不懈奋斗15年研制一种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品,若干年来的一系列研究和近几年来多个试点项目的实践已经证实,营养包作为一种婴幼儿营养干预措施,具有物美价廉、操作简便、效果突出的特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卫生与营养处处长谢若博博士曾经表示:“营养包可以成为国内外营养干预项目的楷模。”单就显著降低婴幼儿贫血率这一点来说,这就不是溢美之词。贫血症之所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原因就在于补铁、特别是为婴幼儿补铁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像肉这样的动物性食物含有较容易吸收的铁,而植物性食物虽然也含铁,但因为铁与其他成分混在一起,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体吸收。婴儿在出生前能够储存足量的铁以满足生命最初6个月的生长所需,但随着婴儿不断长大,铁的需要量也大幅增加,因此需要含铁丰富的食物来补充。然而,在贫困的农村地区这并不容易,需要利用专为婴幼儿制作的微量营养素补充品来预防贫血的发生。在汶川地震灾区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中,营养包覆盖了超过3万名儿童。基线调研结果显示,6—24个月龄儿童贫血率曾高达40%—50%,而项目实施6个月后,每个年龄组的贫血率几乎都降低了一半。
基于营养包的干预效果,“将其推进到国家政策层面、在更广的范围内应用、让更多的孩子受益”的呼声越来越高。于2012年启动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是国家卫计委、全国妇联合作实施的项目,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为6—23月龄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水平。2013年,该项目扩大至21个省300个县,2014年覆盖21个省341个县。2015年—2016年,在国家级专家技术指导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指导下,项目开展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改善效果监测评估工作。通过对营养包覆盖的341个县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监测,评估营养包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和儿童贫血的改善效果,评价项目实施效果。
本次调查显示,营养包依从率为74.5%,较2014年山西省、湖北省、云南省6县的评估报告中的52%有较大提升,说明家长对营养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有较大提升,对婴幼儿营养问题也日益重视。
营养包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仅为7.6%,主要不适反应为腹泻。其中多数婴幼儿家长能够在出现不适反应后选择暂停几天继续喂营养包。不过,只有不到半数的婴幼儿家长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喂营养包,说明营养包喂养的宣教工作还需加强。
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缺乏状况主要是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来衡量的,这两个指标都能反映婴幼儿的热能—蛋白质营养不足:前者说明近期急性营养缺乏,后者反映长期慢性营养缺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为3.9%和7.6%,优于200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和产妇营养追踪进展报告结果,表明近十年我国婴幼儿营养缺乏问题得以改善。2012年山西省、湖北省、云南省6县的基线调查显示,婴幼儿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为4.0%和10.1%,与之相比,本次调查这两个指标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和基线调查报告相比,婴幼儿超重率从2.7%增加到3.8%,随着营养缺乏的改善,营养过量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16个省营养不良程度参差不齐,贵州、新疆、湖南、重庆、云南、宁夏西部地区省份营养缺乏问题较为严重,同时,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存在严重的超重和肥胖问题。
贫血除会造成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和成人劳动生产力降低外,2岁以内儿童贫血会影响脑发育和智能及心理发育,而且其在此期间由于营养不足和营养缺乏带来的潜能损失是不可挽回的。此次监测发现,婴幼儿贫血率为26.3%,和2012年基线调查报告中贫血率32.9%相比,下降率达20.1%。但是6—11月龄组贫血率仍较高,达33.9%,这可能与营养包发放不及时有关。
各省贫血状况有较大差异。吉林、黑龙江、安徽、宁夏、新疆存在较为严重的贫血问题,其贫血率和中度贫血率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的贫血问题仍属于中度公共卫生问题。
【监测对象】
营养包效果监测评估工作由国家卫计委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作为技术负责单位,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工作方法、编写项目工作手册,并通过培训及现场指导等方法保证监测评估工作质量,各县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负责基线调查及监测评估现场实施工作。
监测对象为6—23月龄婴幼儿,在抽中的样本村内,对该村所有6—23个月的婴幼儿按照出生日期进行排序(年龄由小到大),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取12—20个婴幼儿样本。按照以上抽样设计,每个样本乡(镇)共抽取60名6—23个月的婴幼儿作为监测对象,每个样本县共抽取300名6—23个月的婴幼儿作为监测对象。测量体重与身长,测定血红蛋白,同时开展儿童喂养情况问卷调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资料,结合我国婴幼儿喂养特点,设计儿童喂养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调查、喂养情况调查和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调查,涉及儿童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和民族;儿童出生时的基本情况、儿童患病史、儿童母乳喂养情况、过去24小时儿童食物摄入情况;儿童家长的喂养知识;以及营养包领取和食用情况。
【评价方法】
体格发育标准 采用WHO推荐标准: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2S为低体重;年龄别身高(HAZ)<-2S为生长迟缓;身高别体重(WHZ)<-2S为消瘦;WHZ评分>2为超重,WHZ评分>3S为肥胖。Z评分=(分析指标-参考标准的中位数)/参考标准的标准差。
贫血诊断标准 按照我国卫生行业标准人群贫血筛查方法:6—59月龄儿童贫血诊断标准为Hb<110g/L,中度贫血诊断标准为Hb<90g/L,重度贫血诊断标准为Hb<60g/L,不同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进行校正值。
喂养情况分析 参照WHO婴幼儿喂养标准,对辅食及时添加率、辅食添加种类合格率、辅食添加频率合格率、辅食添加频率合格率、食用富铁或铁强化食物比率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
本次监测共纳入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新疆、内蒙古16个省,共抽取了98个营养包覆盖县,每个县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2个自然村开展监测工作。
1.儿童基本情况
2015—2016年度16个监测省共监测6—23月龄婴幼儿29432名,男童15372人,占总人数52.2%,女童14060人,占47.8%,男女性别比为1.09:1,年龄、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
调查儿童平均出生体重为3280.94±459.82克,其中,出生低出生体重的1037名,占3.6%;出生超重的2153名,占7.4%。儿童平均出生身长为50.00±2.02厘米。早产儿1729名,占5.9%。
2.儿童看护人情况
婴幼儿看护人以母亲为主,占75.8%,其次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占22.6%。母亲的平均年龄27.75±5.13岁,职业以家务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3.婴幼儿营养包食用情况
29432名监测儿童中有22847名儿童领取了营养包,营养包覆盖率77.6%。其中将上周食用营养包4袋以上定义为有效服用,领取营养包的儿童中,依从率为74.5%。各月龄段依从率均达到70%以上。
监测儿童中有1728名婴幼儿家长描述婴幼儿食用营养包后出现不适反应,占7.6%,主要不适反应为腹泻。其中,51.0%的家长在出现不适反应后选择暂停几天继续喂营养包,但也有23.9%的家长选择完全停止喂营养包。有45.0%的家长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将营养包拌到温的食物中或用液体冲成糊状)喂食营养包。
4.婴幼儿两周患病情况
过去两周患过发烧的婴幼儿4421名,发热患病率15.0%;患过腹泻的婴幼儿3677名,腹泻患病率12.5%。
5.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
监测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婴幼儿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9%、7.6%和3.5%。3个月龄组间的消瘦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月龄的增长,生长迟缓和低体重问题加重。监测婴幼儿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8%和1.0%,其中,6—11月龄组的超重和肥胖率显著高于其余两个月龄组(P<0.01)。
按区域来看,16个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贵州、新疆、湖南、重庆、云南、宁夏营养不良问题较为严重,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均高于全国水平;江西省生长迟缓率高于全国水平;河北、吉林、黑龙江、湖北4省的消瘦率高于全国水平。同时,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存在超重和肥胖问题。
6.婴幼儿血红蛋白和贫血率的变化
监测婴幼儿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贫血情况表明,贫血率为26.3%,其中中度贫血率为2.4%。随月龄增加,贫血率逐渐降低,各月龄组间贫血率差异显著(P<0.01)。
各省贫血状况有较大差异。吉林、黑龙江、安徽、宁夏、新疆存在较为严重的贫血问题,其贫血率和中度贫血率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黑龙江、宁夏、新疆尚存在重度贫血情况的发生。江西、湖北、贵州的贫血发生率较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 联系电话:010-66237298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7号
版权所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 网站维护:益智国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隐私安全
邮编:100050 | 传真:010-67711813 | 邮箱:ccdcnutrition@ninh.chinacdc.cn
Copyrigh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版权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 京ICP备13005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