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的就餐习惯,是保证充足、均衡营养摄入的前提。
习惯1:饭前洗手
俗话说:“饭前要洗手,病菌不入口”。饭前洗手可以有效减少很多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的感染。更能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肠胃炎、肝炎,还有蛔虫、蛲虫病等。
习惯2:三餐规律
一日三餐间隔时间是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和食物从胃内排空的时间来确定的。建议早餐在6:30~8:00,所用时间15分钟~20分钟为宜;午餐在11:30~13:00,晚餐在18:00~20:00,午餐、晚餐所用时间以30分钟为宜。
习惯3:不挑食偏食
长期偏食或者只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会使我们的身体持续缺少某些营养素,对健康十分不利。如果孩子有挑食偏食,父母应耐心引导、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平衡膳食。通过改变制作方法、提高烹调技术并经常变化食物品种,让孩子慢慢接受不爱吃的食物。
习惯4: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给胃造成很大的负担,可能导致肠胃炎、肠胃溃疡等,还会重胰腺负担,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炎。
习惯5: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能够减轻胃肠道消化食物的负担,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保护胃肠道。有专家建议,每次夹菜量减少一点或者每夹一口菜后就放下筷子,每一口都要细细地咀嚼30次以上,以便养成充分咀嚼食物的习惯。
习惯6:“食不言”
边吃饭边说话容易加重胃肠负担、容易导致咳呛,但是家庭就餐时愉悦的交流是增进家人感情的方式,因此在此提倡的“食不言”是指轻声愉悦的交流。
习惯7:吃饭时挺直腰背
吃饭时含胸驼背会使食道和胃部受压,影响消化。此外,在矮桌前吃饭、坐在沙发上以及蹲着吃饭,都会造成腹部受压,影响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可引发胃病、影响心肺功能。正确的进餐姿势是:挺直腰背,让胃部不受任何压迫。
习惯8:不做餐桌“清道夫”
打扫餐桌上剩下的一点点饭,从节约的角度无可厚非,但经常这么做,会造成能量过剩带来健康上的问题。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不要去做餐桌“清道夫”。
习惯9:饭后漱口
饭后残留在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与黏附在牙面上的细菌形成牙菌斑,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形成龋洞。因此,要注意口腔清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习惯10:“一心不可二用”
在进食时,为了保证胃肠道正常运作,体内血液都集中供应胃肠道。若在此时看电视、看书等脑力活动,大脑活动增加,使得脑组织供血需求增多,就会出现大脑与胃肠道相互争夺血液供应,造成二者血液供应均相对不足。因此,切忌吃饭时“一心二用”。
(文中图片摘自互联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